師父勉勵

禪宗六祖慧能大師

禪宗六祖慧能大師
 
慧能大師(638--713),俗姓盧,先世范陽(今北京市大興縣)人,其父行滔,唐武德三年(620)謫官至新州(今新興縣),居於州治筠城南二十裏之下盧村,與鄉村女子李氏結婚,唐貞觀十二年(638)二月初八日生慧能,有二僧來訪,給他安名爲慧能。他三歲喪父,家境貧困,遷居龍山山麓打柴,靠賣柴養母。

有一天,負薪至筠城金台寺(今新興縣城南街縣人民醫院)前,聞有人誦《金剛經》便問此經從何得來,客人告以得于黃梅弘忍大師,並助銀十兩作爲盤費,勸其往訪。他把母親安頓後,即北行。到了韶州曹溪,遇比丘尼無盡藏持《涅盤經》來問字義。慧能說:“我雖不識字,但還能瞭解其義”。尼說:“既不識字,如何解義?”慧能說:“諸佛妙理,非關文字。”尼聞其言,深爲驚異,遂告鄉里耆老,請他居於當地寶林古寺,住了不久,又至樂昌縣西石窟,遇智遠禪師,智遠亦勉其往參弘忍。慧能于龍朔元年(661年)到了黃梅東山東禪寺,忍弘見他,即問:“居士從何處來,欲求何物?”慧能說:“弟子是嶺南人,唯求作佛!”忍弘說:“你是嶺南人,又是葛獠,如何堪作佛?”慧能說:“人雖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,葛獠身與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”弘忍看在旁邊的徒衆太多,他根性極利,不便多談,遂命他隨衆勞動,在碓房舂米。


慧能在碓房八個月,弘忍有一天爲了考驗東禪寺七百人禪解的淺深,準備付以衣法,命各人作偈呈驗。當時,神秀上座教授師,即作一偈雲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”。弘忍看後對大衆說:“後世如能依此修行,亦得成果,”並勸大衆誦之。一時傳誦全寺,慧能在碓房聞僧誦這偈,以爲還不究竟,他改作一偈,請人寫在壁上,偈雲: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!”衆見此偈,皆甚驚異。弘忍見了,恐人損害慧能,說:“亦未見性!”但暗示慧能晚上三更到方丈室,弘忍用袈裟當作窗簾布,將四周窗戶遮住,以免寺裏人見到慧能在室內,弘忍向慧能宣講《金剛經》,至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慧能言下大悟,三更受法,人盡不知,便傳頓教及衣缽,並對慧能說:“你爲第六代祖,善自護持,廣度有情,流布將來,無令斷絕”。即送他離寺往九江渡口,臨別又叮囑他南去暫作隱居,待時行化。

因此慧能回到廣東,隱遁於四會、懷集二縣間,過了十六年,儀鳳元年(676)正月八日,至廣州法性寺(今光孝寺),值印宗法師講《涅盤經》。時有二僧說辯論風吹幡動,一個說風動,一個說幡動,爭論不已。慧能便插口說:“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是你們的心動”!大家聽了很爲詫異。印宗便延他至上席,請問深義,慧能回答,言簡理當。印宗便問,“久聞黃梅衣法南來,莫非是行者”?慧能出示衣缽,印宗歡喜讚歎,即集衆就法性寺內菩提樹下爲慧能剃發。爲他授具足戒。印宗並拜他爲師,明年二月八日,印宗與僧俗千餘人,送慧能往寶林寺。


儀鳳二年(677年)春,韶州刺史韋璩與部屬,一齊入寶林寺請慧能到曲江城大梵寺講堂深說法要,韋刺史以及官屬同僚善男信女聽了,豁然開悟,都歡喜讚歎說:“太好,在這嶺南地方,有佛出世,是料想不到的事”!

想想我們的根性如何? 參之!省之!